關於研究計畫的撰寫,參考書籍如下: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朱浤源主編,正中書局。
◎社會科學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林世華(譯),心理出版社。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濤石文化。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編),巨流。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陳向明,五南圖書。
◎社會研究方法,朱柔若(譯),揚智文化。
◎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巨流。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林清山,東華。
◎教育研究法,林生傳,心理。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楊國樞,東華。
◎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王錦堂,東華。
◎準備研究所考試,必須考慮:
1.生涯規劃─兼顧理想與現實,內容包括求學、婚姻、工作等面向。
2.學術規劃─認真思考個人在學術上的志趣、方向與預期付出的努力。
3.學位論文規劃─對於碩博士學位論文應及早規劃,並撰寫研究計畫書。
◎思考重點:目標、策略、方法與步驟。
◎典範(paradigm)一 詞源自1962年自然科學歷史學者 Thomas Kuhn 所寫的「科學革命之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書。
◎依據Kuhn的說法,科學知識是累積而成的,當一群科學家秉持著這些科學成就中所含攝的原則、理論、方法、工具等,來形成共同的規範、準則、價值、信念、語言等,作為探討科學知識的基本架構,此謂之「典範」。
◎典範就是一個學術團體共同相信、共同擁有、且共同遵循,用以追求知識及從事研究的基本的架構與憑藉(吳明清,民80)。
◎典範在社會行為科學上是指某一特殊科學社群所分享的方法學上之約定或認可(commitment)。當代西方社會的優勢典範,是理性(rational)與科學(scientific);在此基礎上,知識不是源自於「迷思」(mystical)或「形而上的信念」(mwtaphysical),而是服從於批判與經驗評估之假設。也就是說,典範是某特殊科學學門所共有的「傳統、假定與技術」。
◎研究途徑(Approach)
(1)研究途徑(Approach) 是指選擇問題與相關資料的標準,主要是指作者擬從何種角度切入去探討該主題與相關問題。
(2)研究方法(method) 是指蒐集與處理資料的程序與手段,主要是指作者針對自己所欲探討之主題與相關問題,擬如何進行蒐集和分析資料。
(3)研究途徑和研究方法應分辨清楚,不可混同,且前後順序有別,不可前後倒置。
(4)研究途徑宜採一個,若有必要亦可採二種研究途徑,但不宜過多,以免自找麻煩。但是研究方法通常採二種以上,以利透過多種研究究方法進行資料蒐和分析,增強研究成果。
◎質性(Qualitative)─以非數據資料進行邏輯推演。
◎量化(Quantitative)─以數據資料作數理統計分析。
◎研究方法(Method)就屬性可區分成:
1.問題研究法─發展問題、設定問題範圍、探討問題、尋求問題解決方案。
2.批判法─為探討各領域之本質,經由批判來發現正確事實。
3.分析法─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常與歸納、演繹、比較、綜合等方法並用。
4.比較法─選取二種以上之事物加以推斷,以發掘其異同、特點、特質。
5.歸納法─從眾多事實中發掘原理原則。
6.演繹法─經由已知推論未知。
7.綜合法─將各種不同的觀念、事物組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新的觀念或事物。
◎研究方法(Method)就實驗的有無可區分成:
1.非實驗性的研究方法─個案法與文獻分析法。
2.準實驗性的研究方法─抽樣調查、比較研究、實地觀察、參與觀察、測驗、長期縱貫研究法。
3.實驗性的研究方法─控制群的設計、模擬研究法、博奕法。
◎研究計畫章節如下:
中英文題目
中英文摘要(含關鍵詞)
↓
前言
(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步驟)
↓
文獻回顧
↓
研究方法
↓
研究預演
↓
預期研究成果(含研究計畫甘特圖)
參考文獻
◎文獻研究法(Document method)
針對某個研究主題,就目前學術界的成果加以探究。其內容包含文字、聲音、影像、圖樣等。
文獻研究法必須進行:
1.資料搜尋(information seeking)─運用檢索技術有效檢視文獻。
2.批判性評估(critical appraisal)─運用批判技術分析出哪些是公正與有效的文獻。
◎文獻研究法之基本目的主要有下列幾項:
1.熟悉相關研究領域之發展進度。
2.提供研究者研究方向。
3.觀察各種不同立場的文獻,作為假設提出與研究理念陳述的基礎。
4.找出某行為或現象之目前所有可能假設。
5.理解並學習他人如何界定與評量其研究之關鍵概念。
6.觀察其他研究者之資訊來源。
7.批判與改進現有研究,評估發展新研究的可能性。
◎文獻的種類有下列三種:
1.一手資料(Primary)
檔案、歷史遺物、訪談紀錄、當事人自傳、日記、相片等。
2.二手資料(Secondary)
期刊論文、書籍、翻譯、他人之統計數據等。
3.書目性工具(Bibliographic Instrcments)
百科全書、字典、年鑑等。
◎田野調查法(field work) 發展於20世紀初期的文化人類學(當時又稱「民族學」) 英國馬林諾夫斯基之研究領域。
◎19世紀的民族學研究,結合體質人類學、考古、語言分化三大領域,基本上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產物。當時的民族誌之基礎為文化中心論,西方白人研究者視自身之文化價值標準如圓規之中心,從而去區辨其它文化之優劣。
◎20世紀初北美的文化相對論學派與英國功能學派產生了今日田野調查之倫理及方法,前者認為無法、且不應對任何其它文化進行價值評斷,且研究者不應以任何方式擾亂、影響、或改變被研究者的生活形態與文化模式;後者認為了解一個文化的先決條件為學習對方的語言,且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進行訪談及參與觀察。如此,研究者方可進入被訪者的文化情境與內心世界,達到其正的客觀,其民族誌才能有如科學研究般地反覆驗證。
◎田野調查法主要是以觀察和訪談作為蒐集資料的方法。
1.參與觀察主要是研究者同時扮演觀察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角色。在此情形下,觀察者不被視為局外人,因此得以維持觀察情境的自然,可減低觀察者在情境中的干擾,並可避免被觀察者不必要的防衛,以獲得比較真實的資料。
2.根據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對於情境的控制程度, Bernard H.R.在《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一文中認為可分成四種類型。(1)非正式訪談(informal interviewing)(2)結構式的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ing)(3)半結構式的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4)結構式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ing)
◎田野調查法的研究步驟為:
(1)行前蒐集相關文獻、訪視相關人士、確定研究對象、與研究對象建立關係、備妥工作期間的各項用品。
(2)現場工作如:筆記、錄音、錄影等。
(3)資料處理如:建立檔案、分類整理、進行資料內容分析等。
◎文本分析法(Textual Analysis)
Tudor (1995)的「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是指有別於效果研究的探討傳統,此一傳統明顯是學科之間互動的產品,它和文化研究的關係密切,在較寬廣的意涵上,它涵蓋一種對流行文化或大眾文化進行普遍研究的概念和作法;Hak ( 1989)討論的「文本分析方法」(method of textual analysis),主要是指作為社會學次領域的文藝社會學的探討策略;Wolf (1988)的「文本的分析」(textual analysis),主要是從方法策略的角度來談,他指出在傳播理論「實體的媒介建構」議題上,一些本來存在的傳播研究傳統,和另一方面是符號學和論述分析的變化共同輻輳成新的可能方法,亦即是「文本的分析」,它挑戰了內容分析的習慣方法,Wolf指出探究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豐富對大眾媒介效果的了解 。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Research )
是指透過 量化的技巧以及質的分析 ,以客觀及系統的態度, 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與分析,藉以推論產生該項文件內容的環境背景及其意義 的一種研究方法。
所謂的文件包括所有的正式文件、私人文件、數量紀錄、照片、視聽媒介等。
分析的因素則是指:訊息的來源、訊息的內容、訊息的接受者、訊息的傳播技巧、訊息的效果、傳播的理由等。
reference http://blog.xuite.net/eje.e1976/1234
- May 16 Tue 2006 04:31
中文研究計畫撰寫方法參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